日前,《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正式获省政府批复。
温州是浙江省1991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4月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根据新版规划,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为温州市域,总面积22784平方公里。
省政府批复指出,温州要按照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原则,保持温州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内传统的街巷和水系格局、空间尺度、整体色彩。同时落实好具体的保护与整治措施,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环卫、消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这次名城保护规划修编重新构建了从市域到单点的完整保护框架,并扩大了保护对象的范围,且增加名城保护的弹性,以城养城、以建设促保护,尽量让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活起来。”市规划局名城处表示。
重构保护框架
从市域到单点延续历史文脉
根据新版规划,温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备三大核心价值、七大特色。
三大核心价值
①温州独特的山水斗城格局是中国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典范;
②温州是以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为文化基因的创业名城;
③温州是中国沿海城市陆海文明交融变迁的典型代表。
七大特色
①“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凿二十八宿井”的山水斗城空间格局;
②“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古城历史功能格局;
③大规模原真保留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大量近代中西合璧的传统建筑风貌;
④以永嘉学派“义利并举、农商并重、经世致用”思想为内核、活态传承的瓯越文化;
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模式;
⑥以山海格局为背景、塘河水系为主要发展脉络的城乡聚落体系;
⑦以温州古城、永昌堡、蒲壮所城为代表、保存完整的明代沿海抗倭卫所体系。
围绕三大历史文化价值和七大特色,新版规划跳出中心城市的局限,从市域的高度审视和总结历史文化价值,重新构建市域→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单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完整的保护框架,从而突出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
其中,市域总面积22784平方公里,重点保护体现古代堪舆学运用的城乡聚落传统格局及其历史风貌和环境;体现永嘉学派思想的相关历史遗存和非遗;“温州模式”众多创举;体现城市发展的塘河系统及相关历史遗存;保留的与沿海抗倭卫所体系相关历史遗存和非遗。
中心城市包括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洞头区行政辖区和瓯北片(即永嘉县东瓯街道、江北街道、黄田街道、三江街道行政辖区),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为1414平方公里。保护重点为历史城区及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重要区域,包括斗城等历史风貌带、水碓坑等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城区外瞿溪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城区范围为北至瓯江,东至环城东路,南至小南门河、花柳塘河,西至九山外河,包括江心屿地段,面积430.7公顷。其内划定朔门街、庆年坊、城西街、五马-墨池4处历史文化街区。
根据规划,历史城区将定位为彰显城市特色、突出城市品味的市级商业商务、旅游休闲中心,辅以部分居住及其它文化配套设施,通过疏散历史城区人口,外迁非古城功能,同时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休闲业、文化创意产业,逐步调整功能。
增加保护对象
宁村所等推荐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此次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扩大了保护对象的范围,尤其是加大对历史遗存的整理和挖掘,将推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带、优秀工业遗产等纳入保护,重点突出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
推荐历史文化街区,是在朔门街等四大历史街区外,推荐瞿溪老街、梧田老街、寺前街、宁村所成为历史文化街区。
如宁村所位于瓯江的入海口,在明代抗倭战争中长期发挥着作用,至今在宁村所内还保留着抗倭英烈墓园、汤和庙、明代“寓兵于民”政策带来的百家姓等海防抗倭遗存。为此,规划推荐宁村所成为以海防抗倭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为重点,汤和信俗、百家姓文化为补充的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风貌带在此次规划中提出了三条,包括斗城历史风貌带,展示“倚江、负山、通水”山水斗城城址环境的特色;温瑞主塘河历史风貌带,规划成为展示以温州水乡聚落、塘河文化保护为重点、榕亭景观为风貌特色的温州乡土文化长廊;永强主塘河历史风貌带,展示海防文化和永嘉盐场文化等。
工业遗存方面,规划推荐温州面粉厂、温州化工总厂旧址、富华染织厂、画簾厂旧址、温州铝制品厂、温州冶金厂、东屿电厂、西山陶瓷厂、温州打字蜡厂、渔业机械厂等10处作为首批优秀工业遗产进行保护。
改变保护理念
强化刚性也增加弹性操作
针对温州实施名城保护工作的特色,此次规划从根本上改变保护理念,既强化政策刚性,也增加弹性,重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需求的保护措施。
“刚性,就是不可动。比如核心区内的文保单位、历史街巷格局等,包括解放北路、五马街、鼓楼街、公安路、城西街、沧河巷、白塔巷等重要街巷的尺寸、格局、风貌等,不能随意改变。”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
而弹性,意味着在满足刚性要求的前提下,只要保持历史风貌,可以根据规划要求进行改建以改善生活条件,同时可引入旅游、AR等方式让街区、建筑活起来。
“保护不等于完全不动,如何在保护过程中更新业态、修缮建筑,是让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活起来的关键。”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古城业态及旅游发展研究的基础调查,计划通过组织若干古城旅游线路,合理展示和利用温州各级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风貌,提升城市品味,改善人居环境水平。相关古城旅游规划研究也在编制中。
另外,全面展示温州古城风貌的“名城温州”官方微信平台,新近已经上线720°VR全景漫游模式。市民只要带上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饱览温州古城风采。
概况及编制过程
为什么新版规划会在今年获批?市规划局介绍,事实上,上一版《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作为《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省政府于2005年12月批准实施的,多年来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六城联创”工作目标,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工作的推进中,由于原有保护规划的框架和体系均已不能满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2011年6月,我市启动了《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的前期工作。
根据温州市政府的申请,2013年10月,省政府发文同意启动保护规划的修编工作。从2012年至2014年,市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多次邀请国家及省里相关专家来温指导工作,征求意见,完善规划,完成了省市两级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和部门审查。2016年5月5日,《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通过市政府审议,并于2016年10月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大建大美”和“两线三片”亮点区块打造的工作部署,市规划局与鹿城区政府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对接,并对规划予以了进一步完善。今年3月,该规划通过了省里的联合审查,并于8月初得到正式批复。
(原标题《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批 原来它是这样一座城!》。编辑周杭)